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

真的需要app 嗎?




自從智能手機開始當道, 大家也習慣了安裝不同的app 去作不同的事情,這種由一站式軟體商店上提供的方式的確是十分方便, 想做到什麼的功能, 只要到軟體商店中搜尋, 很多時也可以找到所需的功能, 既然這麼方便, 為何以往電腦沒有這種方式呢?除了遊戲和實用app, 很多時候所安裝的app 會是由機構自行製作的, 例如大型商場, 知名品牌等, 但很多時觀看內裡的內容, 其實與本身既有的網頁基本上一樣, 那麼為何要大費周章, 投資更多的金錢去作同樣的事情?


兼容性
著名的Doraemon HTML測試頁

雖然現今智能手機的系統已十分強大, 但對於一些網頁上常見的插件支援上會比較差, 例如大家熟悉的adobe flash(android WebOS blackberry除外) 、網上銀行常見的java 也沒有支援, 導致未必能開啟傳統網頁,而且大多傳統網頁也是多圖少字的形式, 對於3g 、甚至2g 的流動上網來說, 往往是等多於看, 4g 網絡普及前, 相信情況會仍舊存在。推出app 可以為流動裝置用上其他的方去做,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做法。

為觸屏優化
同時為平板和傳統電腦優化的Google 首頁

傳統網頁的設計, 通常是以鍵鼠組合而設計, 若以流動裝置觀看, 即使是使用畫面較大的平板電腦, 很多時候是需要放大才可以看的清楚、按的準確。 雖然放大縮小的功能在多點觸控(mutitouch)的出現後簡化了不少, 但始終是多了一件事要做, 不夠完美推出專用app 便可解決這種問題, 製作者可以重新設計介面, 使其更合乎觸控的使用。雖然在手機/ 平板優化的網頁已可解決這個問題。

更易將品牌帶到消費者的生活
長久以來, 如何令品牌融入消費者的生活, 是企業一直希望達到的目的, 透過吸引用家安裝app, 除了可以增加品牌的曝光次數, 企業的資訊也可輕易的傳遞到消費者的面前, 況且製作app 的成本與以往投放廣告的金額相比, 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App的製作成本
在制作方面來看,製作app的成本比手機網頁高了很多,普通手機的網頁,只要網頁編輯器,免費的有notepad,強悍的有Adobe家的Dreamweaver,百貨應百客;至於製作app,是需要用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來製作的,一些平台會免費提供SDK的,例如AndroidWindows Phone 7SDK會在官網免費提供,但當要上載到Android Market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中,要支付會費了,Android要USD$25(一次性的),而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要USD$99,收費app的話其後再細分,但不在此累贅了,至於iOS平台,要製作app首先要申請成為xcode的會員,盛惠USD$99年費,取得xcode後便可製作,這些還未計上收費app的分帳,對於小本甚至非牟利 的機構組織來說,這就像是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手機版網頁還是app 好?


九巴的手機版網頁


其實手機版網頁不是什麼新的概念, 早在windows mobile 的年代本人已經常使用, 當年為的不是優化這種高深的理由, 而是從速度、價錢上作考慮, 除了因為流動裝置的效能不足之外, 當時的上網除了wifi, 便只有gprs, 用過的朋友也會了解到多麼令人沮喪, 加上gprs 的金額頗為高昂, 所以不少網頁會推出專為手機而推出的頁面, 頁內只會有文字, 要圖片的話便要按需要而開啟, 務求將頻寬的需求降至最低, 節省時間和金錢。

九巴的iOS App
但時至今日, 隨著3g 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 流動上網快成了國民級的基本, 上網也不單單是以吸收文字資訊為主了, app 的出現豐富了吸收資訊的形式, 但這是否代表了手機版網頁已不合時宜? 本人的想法剛好是相反的。 app 強的地方是它可以設計的美輪美奐, 不少設計也很方便, 甚至比傳統的完整網頁更好, 但有著平台限制的缺點, 因為不同平台之間的app 不能互通, 必需要為不同平台製作相應的版本上才行, 而且這方式在非智能手機上行不通; 手機版網頁的好處自然是兼容性, 不同的平台、機種, 只要輸入相同的網址, 看到的結果也會相同, 大幅減少了製作者的時間, 而且隨著近年日漸成熟的html5 步向普及, 手機版的頁面也可以製作的很美, 不讓app 專美。

iOS版的攝影之友

另外, 使用app 形式推出資訊, 在資訊更新時會造成一些不便, 對於用家來說,安裝了app 代表了會佔用裝置的空間, 例如講解攝影的攝影之友, 佔了87 mb ,雖然安裝後放著不算太大, 但當要更新的話, 必需等到回家後用wifi 更新了才可獲得最新的資訊, 始終是多了一重不便,比較好的就像是蘋果動新聞的形式,app只是框架,內容會另外更新,甚至更極致的,透過免費提供的app框架,但內容要另外收費,不少雜誌也採取了這種收費方式推行。當然,通過app的形式去製作可以做到更強大的效果,但如果只是資訊類的用途,殺雞又何需用牛刀呢?



從效率的角度來說,要視乎要找的資訊一次性的還是經常要更新的,如果只是一次性的(ad hoc),瀏覽器去觀看的手機版網頁似乎會比較上合適,試想像要找的是某商場內,某某商店是在哪一層的位置,如果要用app來作解決方案的話,你需要到app store尋找(前提是該商場有製作),找到後要安裝(還要佔用裝置的存儲位置),查完資料之後可能還會移除這不常用的app,這當中有多少動作是比用瀏覽器去看多餘了出來呢? 但若然資料是經常要看的,安裝app後可說是一勞永逸,節省了搜尋的時間 雖然瀏覽器也有書籤這東西……

總結
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獲得資訊的速度和多寡就是最重要的一環,在搜尋一些常找的東西,例如新聞、交通工具路線、公司資訊更新,用app的形式會比較好,因為在安裝過之後,可以節省搜尋的時間,而且app內的資訊會比較集中。而如果搜尋的是一些臨時要找的東西,不是常找的,還是用傳統瀏覽的方式會比較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