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智能裝置的效能與便攜


智能裝置發長至今的數年,效能進步之快相信是不少人始料未及的,甚至已開始有一些廠商以桌面電腦級的效能為賣點了,對消費者來說理應是一件好事,但在數家大廠的影響之下,似乎效能與螢幕大小已成了正比,這到底對便攜性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而效能到底要多強才足夠?



螢幕大小應否與效能成正比?

只想說句....They All Look Like The Same

雖然電話的廠商百花齊放,令人感到花多眼亂,但廠商之間也有依著一定的「潛規則」去造,其中一個是效能愈強的機,螢幕也會相應的增大,理論上兩者應該沒有直接的關係,相信主要是螢幕大,機身也大,讓人直覺的認為這機很強的錯覺,但廠商明顯是開始不太重視用戶體驗的表現。

圖片來源: PhoneArena
單手操作比較
當然會有例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Apple,到目前為此仍然能堅持著自己的理念,雖然 iPad mini 比 iPad Air 也就有點性能上的讓步,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少的可以忽略;另一家例外的是 Sony ,自 Xperia Z 的改革以來,也會推出一部與旗艦機的 mini 版本,與其他大廠的做法不同,規格上並沒有作出讓步,唯一的不同只是螢幕改用了 720p,但機身小了,ppi 也會相應的高,所以效能也是很不錯的。

不同解像度的比例
不同 ppi 的分別
不過其實高階機螢幕趨向大,與解像度要求日益增長亦有一定的關係,自 iPhone 4 以來,業界對於螢幕解像度的需求沒有一刻停下來,720p、1080p、甚至是最近推出的2k 解像度電話螢幕,在這些螢幕提升的同時,其實效能方面亦需要相應的增強,否則會減低運作效率;而螢幕愈大,製作高解像度的難度會愈少,所以新一代高解像度的推行,往往會先在較大的螢幕上推出,以致有大螢幕等於高階機的現象。

紅米 Note 已是中國電話平價大螢幕中的表表者

近年不少廠也推出了平價大螢幕的機,某程度上雜碎覺得是有點誤導的心態的,借了大眾螢幕大小與效能成正比的觀念,推出平價大螢幕的機,規格方面用平價的四核,甚至八核處理器,對於硬件不熟悉的話會有很強的錯覺,這一招用的最多就是中國的廠商,不單效能與旗艦機相去甚遠 (其實單是價錢便宜這麼多也不難猜到吧),螢幕的質素、軟件更新、沒有LTE 能力之類的地方已能知道分別。

智能裝置是否需要桌面級效能?

Apple 官網引以自豪的桌面級A7處理器


iPhone 5S、 iPad Air 的出現,對不少人來說,最大的震撼在於業界首款支持 64bit 能力、採用桌面級架構(發佈會上說的 "Desktop Class Architecture)的處理器 Apple A7,效能自然是比上代更高,到底有多強? 以同樣能在 iOS 與桌面電腦上運作的 Geekbench 作對比, iPhone 5S 的2557分,大約和 2006 中階的Core 2 Duo 始祖 E6300 差不多,雖說在電腦上已有一定的歷史,但以一部電話來說已屬怪物級別。其他廠商當然也不甘後人,Qualcomm、Samsung ,甚至 MTK 也爭相跟隨研發。

最著名重視電量的電話 Motorola Razr Maxx
桌面級處理器聽起來其實很是吸引,就像無所不能似的,但回想過來,一部隨身用的產品到底是否需要如此強勁的處理能力? 其實除了玩大型的3D 遊戲之外,大部份人其實也是打電話、發訊息、聽歌、上網、看片,這些行為其實對於效能的需求並不高,動輒要用如此高效能的處理器其實只是對電力的浪費,換言之是以續航力去換效能,這剛好就是智能電話最迫切增強的地方,偏偏就是發展的最慢的部份,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



雜碎一直認為,流動裝置強項是在於吸收資訊,而非製作資訊,雖然有相應的工具可以做到,但論效率、功能方面仍然遠遠比不上傳統的電腦,既然不是用來進行大量運算,其實所謂桌面級的處理能力是否有必要,雜碎是抱有懷疑態度的。


公認順暢的 iPhone 5s與 Google Nexus 5 開apps速度對比

也許有人會說,沒有足夠效能,一般運作不夠順暢,但如果是由於這個原因,為什麼 iOS 的產品每一代要大幅升級效能 ? 向來以順暢而名聞天下,換了機其實沒有多大的實感,起碼雜碎由 iPad 2 升到 iPad 4,甚至 Air,一般「掃Apps」,或者做一般上網之類的動作,其實在順暢之上感覺不到有多大的分別。 至於 Android 方面,各家廠商的優化不同,會有順暢度上有了參差不齊的體驗,但以雜碎所知大多數情況下,近年的機,即使是入門的低階機理應已有很不錯的效能,為何會感到遲延,相信是與廠商的優化功力有關(望向 Galaxy S5 那近300個預載 Apps,可用記憶體只剩280mb左右.....),在購買之前,盡可能先試試不同型號作比較吧,不要盲目以品牌作選擇。

Surface Pro

不過如果是在說 Windows 8 Pro 的平板可要另作別論,因為這名符其實的是一部手提電腦去掉鍵盤而已,對於效能的要求理應與一般電腦看齊,但基於耗電量的考慮,目前大部份 Windows 平板也是採用以省電為大前題的 Atom 系列處理器,最新一代的 Bay Trail 架構據說有很不錯的表現,對 x86有需要的朋友不妨多加留意。

便攜性與效能該如何作出平衡?

由htc 提倡的UltraPixel

廠商之間的競爭進行的如火如荼,難免會出現規格競賽的局面,在競賽之下出現的產品,效能是高,但是否切合消費者的實際需要? 就像是相機的像素,近來不少廠商也開始「醒覺」,如Apple 堅守的 8MP 、更極端的有 HTC 的 4MP Ultra Pixel,雖然某程度上是由於技術限制(以電話的尺寸下20mp似乎已接近極限) ,但可算是廠商開始反思盲目追隨技術並非唯一的出路。

不久將來,看來人們也會將 iPad 當電話用(笑)

昔日被視作巨無霸的 5" 螢幕電話,在尺寸通漲的今日已淪為「小」的尺寸,到底多大的螢幕才是自己用的舒服? 這經已不單是以前人們爭論的「單手操作」論而已 (畢竟連Apple 自己也像是要打自己的臉了),放在褲袋舒適嗎? 放到臉上打電話能否接受? 作為一個精明的消費者,除了關注價錢、效能的問題之外,不妨也要考慮機身大小,切合自己的實際需要,不要盲目的追隨所謂的旗艦機,貴不等於好,平價亦不代表差劣,想要買到一部好的產品最好先了解後購買,要不是的話可能會後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