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星期六

MacBook Pro 13” Late 2016 用後感



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過一些雜碎對 MacBook Pro 2016 的想法,因為家人強烈的購買慾望,沒想到最後竟然會有機會跟大家分享用後感,到底實際使用上是否像外界預期預計般不便? 還是真的有先見之明? 以下雜碎將會跟大家分享用後感。





硬件簡介



雜碎手上的 MacBook Pro 13” ,是具備 Touch Bar以及 512GB SSD 的版本,要價達到 HK$15288,要是以 DIY 端的角度看來, 很難理解這種價位的電腦只能配備 Intel Iris Graphics 550 的顯示晶片,Intel Core i5-6267U 雙核心處理器,8GB LPDDR3 2133MHz 的記憶體,比較亮眼的只有 Apple 引以自豪的 PCIe SSD,那達到3.1GB/s 循序讀取速度及 2.1GB/s 循序寫入速度, 以及其充滿吸引力的 Retina Display。但效能是否會如規格所告訴我們如此直觀嗎?這一點相信要留待下文為大家詳談了。

外觀


用了上代 MacBook Pro 的外觀作基礎,進一步變薄、變輕,本應是無可挑剔的方案,不過可惜的是去掉了顏值很高的發光 Apple 標誌,這一點雜碎雖已有心理準備但看到實物也是有點不開心的,反過來想可能用 12” Macbook 的放大版來形容會更加合適。



機身造工仍然沿用了 Apple 成熟的一體化鋁合金工藝,好看之餘亦很耐用,沒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硬是要說的話開合的位置有點割手,雜碎試過舊款的 Macbook Pro 並沒有這部嚴重;1.37KG 比上代的 1.57KG 輕了不少,對於要隨身攜帶的用家會是一個不錯的改善。加入了太空灰的顏色作選擇,沒有像 Macbook 12 一併推出玫瑰金色和金色,這一點雜碎是感到有點意外的。


巨大化後的 TouchPad 亦是這部機值得加分的地方,保持一貫 TouchPad 的高水準感應和手勢, 雖然沒有雜碎舊有的 Apple TouchPad 一代大,但 16:10 的設計比起4:3 的老 TouchPad 更合適現今的需求,更何況這是直接內建於 Macbook Pro 之內,值得一讚。


鍵盤用了自 Macbook 12" 以來主打的蝴蝶型鍵盤,強調進一步改善了鍵距小的問題,但在雜碎看來,鍵距仍是少的可憐,比較傳統鍵盤的手感仍有一段的距離,但有一點可以跟機械式鍵盤爭一日之長短,就是聲音;如果輸入的力度太大,鍵帽會發出清脆且響亮的聲音;上面貼出的影片是雜碎在一家連鎖咖啡店中使用,店外甚至有巴士經過,但鍵盤的聲響亦清晰可聞,可見這問題是頗明顯的,在人多的咖啡店已如此,那麼在肅靜的圖書館會有怎樣的效果?雜碎已不敢想像了。

Touch ID 及 Touch Bar


今代 Macbook Pro 的最大賣點當然會是 Touch ID 和 Touch Bar 兩者,然而在目前來說,仍未見到很大的作用。先說 Touch ID,本身雜碎對於今次加入 Touch ID 有頗大的期待,畢竟有著 iOS 裝置的美好體驗,自然對於 Mac 推行 Touch ID 有信心,而從雜碎的體驗來看,整合度仍與 iOS 相比下有一段距離,在 iOS 上,基本上 Touch ID 已能處理絕大部份的密碼應用,但在 Macbook Pro 上,只有 App store 上的應用可以用 Touch ID,自己另外安裝的很多時也需要輸入密碼,令 Touch ID 變的像是得物無所用,始終Mac App Store 應用的數量和 iOS 相比差距不可同日而語,很多時候也會自行用dmg 安裝而非在 App Store 安裝 Apps。



當然 Touch ID 仍有另一個的主要功用,就是登入電腦,但實際上只能在電腦鎖定時使用,登出後必須重新輸入密碼,這一點雜碎覺得不夠人性化,換句話說仍有不少進步的空間。


至於 Touch Bar 方面,先說手感,觸控的反應和手感十分不錯,以螢幕來說它的磨沙表面很對雜碎的口味,Touch Bar 的亮度不可以調整,在漆黑的環境下使用可能會覺得有點耀眼,但也不是主要的問題,問題是在用途方面;到下筆為此以雜碎所知,支援著 Touch Bar 的軟件實際上少的可憐。當然這功能仍是起步的階段,有著不少的可能性,但從目前 Apple 自家應用看來,實用的價值其實十分低,說穿了其實只是將一些按鍵放到 Touch Bar 之上,雖說可以自定按鍵,不過可以選擇的功能其實不多。



另一個問題可能是雜碎自己的問題,在 Touch Bar 上按完之後,螢幕如果會有東西彈出來,雜碎會不自覺的直接用手指點到螢幕上,可能是因為直接點到螢幕會比起將手放回 Touch Pad 上再控制指標更加直覺吧,這一點也許是雜碎無法喜歡上 Touch Bar 的原因,需要移動手的範圍太多,而且不及觸控螢幕來的直覺,除了左上角必然存在的 Esc 鍵,Touch Bar 很難讓用家做到盲操作,這一點對於效率來說是一個需要改善的問題。

USB Type C



如果說完全轉用USB Type C 是完全無痛的話,恐怕沒有多少人會相信吧。雖說市場上已發展了數年,但市面上可以找到的配件也不算多,最實用的相信就是 USB Type C 轉 USB Type A 吧,即使是在 Apple 官網購買也只要 HK$88 而已,已可滿足了大部份原來 USB Type A 的用途,原裝情意結不大、成本優先的朋友,不妨可以到「假貨比真貨好」的地方找到不少便宜的配件,雜碎正在用的暫時效果也不差。



從資料傳輸的角度來看,由於雜碎並沒有原生的 USB Type C 產品,做不到很準確的測試,但從轉接器的效果來看,感覺 USB Type C 會有速度上的提升(不排除只是腦補效果)。如果是以充電的角度來看,雜碎並不覺得 USB Type C 會比原有的 Magsafe 2 有改進,甚至是有新不如舊的感覺。

螢幕



這一點是家人為何執意要選擇這部電腦的主因,的而且確這部 MacBook Pro 13” 2016 的螢幕是難以找到理由抗拒,雖然原有的 MacBook Pro 13” 2015 Retina 螢幕也不錯,但放在一起的時候,差距是十分明顯的;當中達到 500 nits 的亮度為其贏得不少的分數,即使在日光下使用亦可以清楚看到螢幕的內容,是一個很不錯的升級。


沒有專業的儀器輔助測試,將雜碎手上的 iPad Air 2 放在側邊進行肉眼的對比, iPad Air 2 偏藍而 Macbook Pro 13" 2016 則是偏黃,亮度 Macbook Pro 13" 2016 更亮一些 (數字來看,iPad Air 2: 415nits)。

喇叭


在沒有老款 Macbook Pro 對比之下,雜碎不知道這部 Macbook Pro 2016 的提升有多大,只能說的是喇叭的位置由以往的螢幕轉軸內藏,改成了 15” 的左右邊設計,雜碎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喇叭,音質清晰而且響亮,即使是最大的音量亦聽不到爆音,細節量亦不少,整體來說雜碎頗滿意的。


試片中雜碎用了 Green Day American Idiot 來試,由於是 Hi Res 檔案所以用了 VOX Player 來播放而非 iTunes。

效能與熱量


 效能方面,跑分這些恕雜碎不做太多了,網上隨便也找到一大堆,雜碎想要集中說一些實際應用上的感受。雖然說起來很行貨,但對於第一次以 MacBook Pro 作為主力裝置使用的雜碎來說,就是順暢,在使用的這段時間,幾乎所有的按鍵也是即時的,不論是瀏覽網頁、 Photoshop、iMovie 剪接等等亦十分流暢的感覺,或許大家會說沒什麼大不了,但無可否認這是一些很不錯的使用者體驗。


而效能上最令雜碎感到驚喜的地方,是影片輸出的Rendering,雜碎以相同的4K 影片分別在 MacBook Pro 13” 2016 和雜碎的桌面電腦 (i5-3550, 16GB DDR3, 512GB SSD, GTX980)上 Render,Macbook Pro 13” 2016 在使用 Final Cut Pro X,而桌面電腦用的是 Premiere Pro CC 2016,將一堆約長1.5小時的 4K 影片輸出,所需時間幾乎是桌面電腦的一半,或者這就是為何那麼多從事媒體工作的人會偏好 Mac OS 的產品吧。原因應該是在於 Final Cut Pro X 的編碼優化,因為當雜碎在 Macbook Pro 13" 上透過 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5 輸出影片,時間與桌面電腦所需的時間亦相若,所以編碼快的主因可能是 Apple 的優化所致。


至於不少人顧慮的記憶體最高只有16GB,雜碎只是一般用家,用著 8GB 的版本,目前仍未遇過記憶體不足的情況,需求最大的情況大概是 Lightroom CC、Photoshop CC加上 Virtual Box 吧,暫時仍未有感受到記憶體不足的感覺,當然如果有專業要求的話便不可同日而語。


熱量方面,雜碎使用上最熱的情況是 Final Cut Pro 輸出影片和 Left 4 Dead 2,鍵盤達到暖手至微燙的程度,影片輸出不需用鍵盤還好,遊戲的話這種燙已令雜碎沒有多大的心情遊玩,幸好散熱亦十分迅速,而且在當今雲端的年代,雜碎使用 Steam 的 Home Streaming 和 PS4 遙控遊玩也沒有問題。 (順帶一提透過 Type C 轉插使用 PS4 手掣沒有任何問題)

電量

文書處理下的電量消耗

在更新中被 Apple 砍掉的剩餘電量


對於今代 Macbook Pro 的電量,網上有不同相反的意見出來,最經典的當然要數 Consumer Report 的不推薦事件,雖然已告了一段落,但也反映出今代 Macbook Pro 的電量表現不太穩定,這一點和雜碎的使用感受基本相同,正常的時候,跑 7 小時也不是問題,最好成績的一次甚至能達 12 小時,但出現問題的時候,雜碎試過只是用pages 文書處理,只要40 分鐘左右會由原來的100% 降至83%,算起來只有 3 到 4 小時左右,誇張的很。問題有多嚴峻? 嚴重的 Apple 會在 Mac OS  更新中去掉了剩餘時間的計算這相信已是聞所未聞。



雖然除了極端例子之外,大多情況下也達到了 Apple 9 小時的續航保證的,只是由於會有不穩定的因素,雜碎拿這部機出外的時候亦不敢不帶充電器。 說起充電器,得益於改用了 USB Type C 的接口,雖然充電效率會很低,而且雜碎手上沒有原生支援 USB Type C 的外置電測試,但只要有合適的轉接線,使用外置電池(尿袋) 亦可以作應急之用。

只能充電的磁石 USB C 線

充電方面最為用家所咎病的地方,不得不提 Magsafe 的消失,這一點曾經是最吸引雜碎購買 Macbook  的功能,集美觀與實用於一身,防絆線的設計亦相信拯救過不少的 Macbook,可惜在改用 USB Type C後,這一點優勢已不復再了。 有不少第三方的廠商亦有推出可以有類似功用的接口,但目前市場上的選擇不多,只能充電不能傳資料,而突出的情況亦很明顯,雜碎並不太推薦使用。


雜碎意見



要為這一部 Macbook Pro 13" 2016 作結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效能方面相信不會令人感到失望,螢幕、聲音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更加入了TouchBar、Touch ID 的實用功能,但 USB Type C 的陣痛問題在 2017 的今日仍是一個不少的問題,電量不太穩定,對長時間使用不太友好的鍵盤,失去 Magsafe 的充電口等等,於雜碎來說也是不少的考慮。

對於螢幕質素很在意的朋友,今次的確是不錯的升級,可以考慮選擇。至於如果要進行長時間鍵盤輸入的朋友,雜碎會說不要考慮,選回去年的老Macbook Pro 或許會更明智,雜碎承認這鍵盤很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可能會有人很喜歡,但在雜碎自己而言,鍵距仍然是少的可憐,而且如果稍用力的話聲響也很大,不太適合雜碎。

也許大家在使用這部 Macbook Pro 仍會感到方便、滿意,但在雜碎看來,除了 Touch ID 之外,幾乎所有雜碎感到滿意的部份也是來自軟件:Mac OS 自身,而非硬件。雜碎從這角度來看,新 Macbook Pro 的吸引力其實不大,對舊有 Macbook Pro 用家來說更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