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 2020年,在全片幅早已平民化的時代,甚至連傳統巨頭 Canon、 Nikon 也在去年加入了全片幅無反的戰場,無疑已成了市場走向;然而,雜碎卻放下了家中的 Sony A7r4,轉投了 m4/3 的陣營,m4/3 近年被某些知名的攝影頻道直指已死,甚至一度傳出壽終正寢的消息,為何雜碎會反其道而行,真金白銀的買了一台 Olympus E-M1 Mark II 回家,而更重要的是,到底雜碎有沒有後悔?
但購買 EM1.2 的這個決定,內心其實掙扎了很久,不單是 M4/3 被放棄的消息, 對於一個信奉了感光元件大小的用家來說,要由全片幅轉到M4/3 的確是有很大的心理掙扎,降級的感覺十分明顯。但倒過來想,雖說是小,但怎也會比 1" 的 RX100 好吧? 而且還可以換鏡頭,應該是不錯的,本著這個想法,衝出了自己在 Sony 的 comfort zone,最後買了 EM1.2 回家。
從數字上來看, 這部生於 2016 年的機種的確是有點不合時宜,20.4MP 在 2020 年的今天來說已成主流,121 點的十字型相位檢測對焦亦不算什麼新奇事,但7千左右的價位,雜碎實在找不到比它更好的選擇,下表雜碎對比了當時考慮過的選擇。
這文拖久了沒有寫出來,連 Olympus 也推出了 E-M1 Mark III了,但兩者之間目前有著接近一倍的差價,雖有提升但沒有質的提升(CMOS、對焦點、連拍、機身一樣),這更突顯了 E-M1 Mark II 的性價比。
說了這麼多的廢話,到底買了回來效果如何? 簡單而言,雖有缺點,但可以有方法補救,而轉會到 Olypmus,可以拍到不少以前在 Canon、 Sony 上拍不到的相片,這機已超出了雜碎當初的期望。
缺點
ISO 1000 已有很明顯的雜訊量 |
先說缺點,以 2020 年的標準來說,ISO 的表現是中低的水平而已,ISO 3200的表現和雜碎在用 A7r4時的 ISO12800差不多,這令雜碎在用這機時非不得已也不會提高ISO,ISO 1600已是可用的極限,這一點對於低光環境拍攝不太有利。
Super Control Menu 基本上大部份常用的設定也可以找到 |
分類真的做得不夠好 |
另外是介面,在接觸過的相機品牌中,Sony 與 Olympus 的介面可以相提並論,Sony 的差是分類雜亂,近年的新型號也會提供 my menu 可以自己建立所需的項目;而 Olympus 的介面是連分類也沒有,所幸的是 Olympus 有著 super control menu,大部份常用的功能也能找到。但從難用的角度來看,兩者可謂各有千秋。
優點
3.2" 輕鬆手持,以往連想也沒有想像過 |
說到 Olympus,第一個想到的優點相信不少人也是同一答案:五軸防震。雜碎在轉會前,只有接觸過 Sony 的五軸防震,以 35mm 為例,防震達5.5級的 A7r4下雜碎能較有信心做到不手震的快門速度為1/15 左右;而同樣是 5.5級防震的 E-M1 Mark II 下,配以 17mm (34mm 等效) 的情況下,雜碎有信心可以在 2.5秒下拍攝而完全不震,3.2秒的成功率也頗高。這不單令我對於防震等級定義的懷疑,也令雜碎開了眼界,莫說是2.5秒,1秒能做到以往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手持連拍了近100張再後期合成出來,幾乎全部沒有手震 |
有人會問,防震是強,但實際上使會相機還不是一樣? 手持慢快門的優點其實比想像中要多,首先是某程度下避免了高ISO 表現不佳的問題,當然在低光環境下要凍結物件仍要依靠高 ISO,但在實際拍攝中需要的情況其實遠比想像中少。在雜碎用過這半年中最誇張的例子,莫過於手持車軌,甚至Timelapse 吧,這些相片是以1秒手持,配以靜音連拍,拍了數分鐘得出了約100張相片,中間僅有2至3張左右不夠銳利,配合後製 Photoshop 的輔助下得出的,這些相片不是拍得很好,但令雜碎了解 到防震所帶來的可能性。難怪會有人覺得 Olympus 的廠商應該很討厭腳架。
同樣等效 85mm,但體積差的多了 |
說到腳架,引伸到便攜性的優點上,大部份鏡頭、機身也是以便攜為出發點去做,相比其他廠商的產品,的確 M43 便攜的優勢很是明顯,即使是 APS-C 平台也大上一碼,對於經常旅行、行山的人士來說會很不錯,即使整天掛在手中也比用著 A7r4時輕鬆的多。手把的設計應該是目前雜碎試過的無反當中最舒服的一款,握位深,不會像 Sony 般有機會阻礙換鏡,按鍵分佈大多也很易按到,自定的空間很多,甚至連開關也能切換。
對於不喜歡後製的人來說, Olympus 機身內建的功能真的很強大,Picture Style 這些基本東西當然也有,但可以設定曲線這還真的是未看到過,Live Compose 可以輕鬆拍車軌光繪甚至拍星空,有沒有想像過用 B快門可以預覽結果? Live Blub 可以幫到你,機內 Timelaspe 模式可以直接製作短片,這些本身需要花很多時間後製的事情,機身已能做到,光是這一點已是大部份對手中找不到。
最嚴重是這一顆,但可幸成像沒有很明顯 |
鏡頭方面也是雜碎喜歡的原因之一,鏡身輕巧,對焦快且靜,價錢也較其他廠商便宜,但Olypmus 家非 Pro 鏡頭的防塵能力真的是很失望,雜碎由 550D 的 Canon 開始接觸攝影,由Canon APSC到全片幅,再到 Sony 家,少說也有十多年,但從未試過鏡內入塵,而在轉會 Olypmus 短短3個月內,手上的數顆鏡頭已入了塵,唯一一支 Pro 鏡 12-40mm f2.8暫時仍未有問題,甚至是雜碎最常用的 Laowa 7.5mm f2,一支中國鏡頭也沒有入塵,不得不令雜碎相信非 Pro 鏡的防塵設計很差,這一點是頗失望的,對於鏡頭本身的表現雜碎是很滿意的,考慮到非Pro鏡的價錢,仍屬雜碎的可接受範圍吧,可幸的是仍未到影響成像的程度。
M43 散景不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